查看原文
其他

“也是郭凤怡”开幕现场回顾 | 来自郭凤怡壮阔浪漫的伸缩图景

张宇凌:非常欢迎大家今天下午来到“也是郭凤怡”展览的开幕现场,这个展览也是我们金杜艺术中心和长征空间以及长征计划一起合作的展览。关于艺术家和作品的细节,林昱稍后会给各位导览。


因为疫情的严重时期刚刚过去,所以我也很感激与我们非常友好的艺术机构合作本次展览,在最开始提议做展览的时候,确实提到了在整个疫情、疾病或者是在各种世界的乱象当中,更容易体会到身体、人和宇宙的联系,以及人在这个世界、宇宙当中到底是怎么样的位置,是应该谦卑?还是应该更骄傲?是应该去征服?还是应该说固守在自己应有的一个位置上,等等。


我也觉得艺术和展览中蕴藏很多线索,也给我很多思考。我们希望今年接下来的展览,也倾向于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探讨精神的力量和展览当中不一定肉眼直接能看到的东西。

 

林昱:郭凤怡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艺术家,在长征空间的艺术家中她也有她特别独特的存在感。郭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10年了,所以在策划本次展览的时候,我是通过她的艺术来了解这个人,了解的过程中获得非常多的灵感,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郭老师最初是因为生病开始练气功,练气功时她看到了一些图像,随后意识到需要把这些图像画出来,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发展出一整套自己的语言、方法和一整个丰厚的艺术世界。


关于“也是郭凤怡”这个标题,其实我们也是想要和郭老师以往的展览历史形成一个延续的关系,形成一个对话。郭老师最初进入当代艺术领域的个展叫做“谁是郭凤怡”,当代艺术圈对于当时的郭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环境,而大家对于何为艺术、何为民间、何为传统、何为当代,也有着跟今天不一样的理解和困惑。“谁是郭凤怡”这个展览旨在通过这样的一个设问,试图解答这些困惑以及把关于郭老师的艺术实践介绍给观众。长征空间第二个郭凤怡的个展“我是郭凤怡”,正如展览标题是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代表郭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主体性的建立,同时也是一种自信的表达。以及到后来的展览“郭凤怡:山水相”旨在对郭老师绘画方向的探索。今春,郭凤怡在纽约绘画中心开启了她在北美的首个研究性的展览。


在我们回顾郭凤怡过往展览历程的基础上,再回到本次展览,我们想要提出一个新的郭凤怡的概念。第一,我们想有一个声音,在金杜艺术中心的主展厅通过她不同时期的创作呈现她自己的声音、世界观以及宇宙观;与此同时我们也找了一些早期的文献资料,里面有一些她讲述她自己作品的言论,我们把它做成贴字的形式放在地上,作为一种回响在空间中的类似声音的弹幕。


主展厅的开始的作品是《昆仑文化》,郭老师从未接受过正统的艺术教育,创作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通过艺术去了解她自己的身体、宇宙、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地理或是时间意义上更遥远地方的知识和现象。郭老师是西安人,她有很多兴趣点跟我们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就以这一幅画为例,她的工作方式是从练气功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要面对的议题,比如昆仑文化。然后她就开始气功练习,在练的过程中,郭老师可以看到一些我们用传统理性知识不能轻易描述的内容。郭凤怡完成气功练习之后开始作画,作画初始她将对象或者主题写在画面中间,比如这幅主题“昆仑文化”,她将自己观想时看到的东西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绘制,她在作画之前甚至是过程中都不知道最终的呈现的是什么。我们在观看时不需要纠结于上下方向,我鼓励大家可以从中心向四周看。

前面提到郭老师早期是因为生病练气功从而开始绘画,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学习中医理论、易经、人体科学等等。在她早期的创作中,有相当多的画作都是关于人体易经,还有一些数字科技。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所谓的基因科学刚刚开始在民众中引起大家关注的时刻,所以类似《人体神经图解》这件作品的图形,在她的绘画系统中是跟器官、经络相关的。


《人体基因》创作时,她开始对基因感兴趣,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她也是带着非常本能的理解,认为基因跟数字有关。这幅作品也是在中间写下对象后四散旋转的画面构图方式。在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细节,郭老师会在画面上记录自己练气功的时间,作为自己练功时的记录。研究当代艺术的人也在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类似的创作手法,但郭老师的特别之处是她的自发性。

郭老师的早期创作是在笔记本上进行的,后面在实践中她发现笔记本已经无法承载她的绘画,就开始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更大的纸张绘画,比如在那个阶段她使用老式挂历纸的背面进行创作。郭老师的作品为什么那么特别和迷人?就像《天与日会圆图》这幅作品中,除了人体基因、经络这种非常微观,或者器官、胎儿这种人体的内部,可以到达非常广阔的世界、远方。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壮阔又浪漫地伸缩的图景。


《高层功法图》这幅作品很直接的表现出郭老师练气功时候的实践,如果你喜欢练瑜伽或者冥想,以某个角度看她的作品线条会感受到身体或者是精神能量的流动,我也很欢迎大家打破自有的理性科学或者知识方法论的界限,用不同的视野和身体感受去看郭老师的绘画。


《郭凤怡女神》和《绘画十八年》这两幅作品是特别为本次展览挑选的。到今天女神这个词已经有很强的中性色彩,曾几何时被称作素人艺术家的郭凤怡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表现着她极度的自信,又有一种自我的宣扬以及非常清醒的觉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她的自画像,画面的线条和它所产生的能量是很可贵的,所以我也期待家能够花一些时间进入这个作品观赏它。


“也是郭凤怡”展览现场图,图片由金杜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师:孙诗


郭老师在接触宣纸之后,也开始在传统书画艺术家常用的成品轴上进行创作,与传统不同的是她不受画面界限和传统题材的限制,直到自己“看到”的形象完成为止。这幅作品叫《财神》,无论是民间的题材还是比较精英的题材,对于郭凤怡而言,在她的体系里都是一视同仁、无差别的。我们从铺满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是这幅《绘画十八年》,郭凤怡从1989年开始创作,到第18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绘画语言系统和方法,我们之所以将她称之为艺术家,我认为其背后是一个艺术家对创作的自我觉知,一种自主性的意识,这些都是区分画匠和艺术家的根本,比如作品中提到的练功周年、绘画周年,她每一次自我确认的方式,都是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在《绘画十八年》这幅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舒展的情绪,刚刚有一位媒体朋友认为这样的线条很像粒子运动,无论怎样的解读,都证明了艺术作为一个连接对话、产生对话平台的丰富性。


《气功态遥视太阳分解图》是一张比较早期的作品,她可以用知识和感受到的内容将身体内部无限的微小、到时间或者地理无限的远都贯通在作品中。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纷争,而郭凤怡作品中所蕴含的开阔性和丰富性,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胸怀和浪漫。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郭凤怡笔记本内页的合辑,它既是她创作的起点也是本次展览的观看重点,我的目的是可以展现给观众郭凤怡的创作是如何发生又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涂鸦,比如说这里有她遥想大雁塔的地宫,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线条、感觉,然后去重复、确认等等创作的脉络。这些就组成了郭老师自己的声音,如果可以的话,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地上郭老师的对于自己艺术的说明。

另外,我们试图通过金杜艺术中心报告厅里的档案记录跟大家分享其他人眼中的郭凤怡。刚刚有提及郭凤怡跟当代艺术的缘分是来自于早年长征计划的合作,所以我们请长征计划团队,调用自2002年以来相关的档案,构成了一个图片故事,用他们的口吻去追忆郭凤怡与长征计划结缘的那个时代的氛围。


另外一件作品来自于贾勤,是一位延安的实验文本写作者、文体实验作家。在这件作品中他采用了说文解字的方法研究“谁是郭凤怡啊”这6个字,从文字的源头入手为每一个字找到易经六十四卦中相对应的卦,这个对应的关系是由他本人来决定的,最后仿照易经写作方式来解卦,通过这种文体,表达他自己的抒发和数字义理的阐释。我认为这件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它有丰富的结构性、有文体的实验和交错,通过贾勤作为一个文字艺术家的解构,结合他对郭凤怡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对话。我们也通过这种布展方式,想要呈现中国古典文本形式的美感,这样的美感为什么在本次展览里有效?因为在贾勤的观察中,郭老师许多创作是从字开始的,他认为郭老师字的形和画的像存在某一种连结,但是贾勤并没有通过任何一种现代的学术论文的方式去讨论这个问题,而是用一种实验文本写作的方式去阐释。


在报告厅第三件作品来自中国当代艺术早期重要的组合大尾象成员中的徐坦,我们呈现的是徐坦“关键词”项目中郭凤怡的采样(采访)分析,在徐坦的项目里,郭凤怡自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创作等等,我们也保留了徐坦在郭凤怡这一期“关键字”中的工作记号。它既是一个采访文本同样也是徐坦的作品。


郭凤怡(1942–2010年), 生于中国西安,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郭凤怡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是在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期间。在这一项目中,她特意与杰出的美国女艺术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长征途中的一站——云南丽江站,以诸如“泸沽湖”、“丽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创作。




当前

展览



🙌🏼

扫描二维码加入金杜艺术中心分享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